醫療新知

線上諮詢

新太平澄清醫院、您健康的好鄰居!


這個園地分享的醫師小叮嚀,涵蓋了傷害治療,疾病預防、日常保健等,由專業醫師及治療師或護理人員,提供專業知識、醫療新觀念、用藥安全等實用資訊,與在地鄉親分享醫療新知!!


【下背痛!可能是大麻煩?
快檢查治療 避免惡化】
文: 骨外科 趙樹儀 醫師


據統計,80%的人、一生中至少發生一次嚴重的背痛;因背痛求診的人數,僅次於感冒。健保局用於治療背痛、一年支出高達76億,費用還逐年增加。

多數的下背痛,跟「過度使用脊椎」有關!因為脊柱的構造複雜,大大小小的神經、椎骨和軟骨、椎間盤、肌肉組織、韌帶,互相牽引,一個環節異常、產生壓迫、就可能造成背痛。從發生原因來看,又可分為:軟組織傷害,背部筋膜、韌帶發炎,椎間盤突出,脊椎退化性關節炎、壓迫性骨折…等。


檢視詳圖

【失智症、與更貼近生活的- 職能治療】
◎ 文/ 復健部 梁嘉青 總治療長


失智症 的臨床症狀、以記憶力退化為主,再加上其他至少一項以上的認知功能缺損(如:判斷、計算、人時地定向感…等),嚴重程度足以影響日常生活或工作的執行。還可能伴隨:情緒障礙、語言障礙、行為異常、人格變化,甚至幻覺或妄想等精神症狀。

失智症的職能治療計畫:因腦病變部位的不同、
有不同失智症分類,症狀特異性也有分別,必須
先評估病人狀況來設計活動,由以下幾點來進行:

一、 復健活動:有計畫地設計個別化的運動時間表,藉由訓練坐站平衡、軀幹穩定、肌力耐力、知覺認知、動作計畫及協調等,使病人有一定的能力、維持日常生活品質,並避免跌倒。適量運動能維持良好的心肺功能,藉由活動刺激大腦運作,提升注意力並促進記憶力;在嘗試新活動的練習中,還能幫助大腦製造出新的迴路。

二、 生活作息:與病人或家屬討論後,納入以上的運動時間表,進一步規劃適合個案的生活作息表,建立良好的生活規律、改善習慣,協助病人從生活中磨練五感,做中學習、也更能自我肯定。
※ 列入表中項目、建議包含:
1. 運動:運動能增加腦部血流量,讓腦神經獲得充分的氧氣與葡萄糖供應;狀況允許,除表列的復健活動外,可參與有興趣的運動團體,如:瑜珈、太極拳、元極舞等,或固定時間陪伴病人散步。
2. 家務:動手幫忙做簡單安全的家事,讓大腦規劃、記憶工作次序,也能運動肢體,增加自信。
3. 休息:作息固定,睡眠充足,能幫大腦休息重整;再如:晨間或黃昏的日光浴;適當的午休等。
4. 休閒:安排原本就喜歡做的事,如:園藝、編織、桌遊、橋牌、麻將等。若能再加入知性的行動習慣、更好。如:拼圖、閱讀、玩電腦、聽廣播等。狀況不佳的病人,建議一週至少安排出門一次,選擇無障礙空間完善的場所,如:音樂廳、博物館、百貨公司、量販賣場等。
5. 水份:因病人記憶力欠佳,覺得渴、想喝水時,身體往往已呈現些微脫水狀態。病人定時補水很重要,可列入作息表紙本內,或利用手機APP、選用智慧功能的水壺,定時發出提醒該喝水了。

三、 生活中的軟硬體:簡化生活中活動的難度,常用物品做好明顯標示,放至方便的固定位置,並善用人性化的居家配備,如:門廊、廁所、床邊安裝感應照明。改造安全的環境空間,如:加裝扶手、止滑墊、洗澡椅等;並適當使用生活輔具,如:出門除了戴手環,可考慮配戴輕便的GPS;安裝居家監控系統,APP就可即時查看病人的在家狀況。

四、 被關心的家庭關係:可利用現代資訊科技跨越時空限制,更方便家人間噓寒問暖、晨昏定省、懷舊話家常,如:設立家族line群組、利用視訊功能等。同時建議簡化資訊用品操作難度,如:電話一鍵撥出特定對象或語音功能等。照顧者的釋壓及喘息,如:家人分工照護、申請喘息服務。彼此互相打氣鼓勵,攜手面對家人的失智。

五、 適當的社交活動:與人互動需要聆聽、思考、回應,能促進大腦活化。研究顯示,多參與社交活動可降低罹患失智症的機率。孤單的生活會使得認知功能退步速度較快。鼓勵病人走入群體活動,如:當志工、參加同學會、公益社團、社區活動等。

失智症復健是一套整體的復健,評估病人症狀與現有能力,醫院及家庭共同合作,無論生理或心理的維持或強化,都寄望病人保有能力可及的生活品質與尊嚴,減緩或預防失智惡化。但最終,家人對失智症正確認知、正向態度面對失智症,提供耐心的陪伴、開心地生活,對病人才是效果最棒的復健。#

檢視詳圖

醫病共享決策案例分享(上)~ 腦中風成因與照護
靜謐的午後,在秋天溫暖的陽光與秋風吹拂下,病房裡,本院的專科護理師,正耐心的與小芸商討有關於她的醫療計畫。長久以來,小芸一直都是健康的人,即便年過五十,體力依然良好,平日裡也從來不覺得身體有任何異樣。直到有一天半夜,小芸中風了...
  一開始,小芸並不了解自己的症狀就是中風,她只感到一隻手無力,舉也舉不起來,想轉開門把竟是毫無半點力氣,爾後,她開始發現同一側的腳,似乎也不是那麼的有力氣了...送醫後,在醫師的診斷下,確認小芸腦中風,且有高血壓的症狀,也同時開啟了她漫長的復健病程。
  本院專科護理師在首次與小芸接觸時,發現小芸對於中風的成因、疾病過程與後續的再次中風預防、飲食方式等,都不甚了解。因此在小芸初次於本院住院時,即會診專業的營養師,針對小芸過往的飲食習慣、抽血的膽固醇數值進行評估與探討,並且給予充分的飲食衛教,讓小芸了解後續該如何的預防再一次中風的可能性。
  腦中風的成因複雜,自身慢性疾病史,如:高血壓、糖尿病、高膽固醇血脂症、高尿酸血症、洗腎患者與心臟瓣膜疾病,又或者是自體免疫性疾病,如:紅斑性狼瘡、血管炎,以及先天血管型態,是否有:動靜脈畸形、動脈瘤、血管狹窄等,都可能會誘發腦中風產生。其次,平時的健康習慣,如:菸酒使用情形 (吸菸易導致冠狀動脈疾病與粥狀動脈硬化);飲食攝取方式是否多為高油與高膽固醇、高鹽分等;平時是否有運動習慣;以及家族遺傳史,都是重要影響因素之一。
  也因此,像小芸這樣的病患,在面對疾病時,除了藥物之外,瞭解自身高血壓疾病與平日裡血壓控制的情形,高血壓的飲食方式、後續飲食的調整與改變,除了讓小芸更加的了解中風後,應避免高油、高膽固醇飲食外,搭配運動與後續的復健計畫,才能盡可能降低中風後,其肢體的偏癱情形,以及後續預防再次中風的可能性。
  本院醫療團隊,秉持著全人 (病患身體、心靈、靈性等全面的照顧﹚、全家 (以病患與家屬均為照顧中心)、全程 (從一開始接觸到病患,直到後續復健完成返家)、全隊 (專業的醫療團隊,結合醫師、專科護理師、護理師、營養師、復健師、社工等多項專業人員)與全社區 (落實基層照護,致力發展太平社區醫療服務)。將整個醫療照護,納入病患與家屬全家,提供完整的醫療照護模式,裨使患者順利銜接回歸社會。


醫病共享決策案例分享(中)~ 高膽固醇血脂的控制
  第二次與小芸接觸,專科護理師發現,在從本院出院後,小芸陸續去過其他兩間醫院住院。再次回來,她的總膽固醇從原本控制良好的 97 mg/dL,竄升到310 mg/dL;三酸甘油酯從125 mg/dL,竄升到288 mg/dL;其中好的膽固醇由64 降低到28 mg/dL;而壞的膽固醇由54提升到158 mg/dL。
  膽固醇由人體的肝臟所製造,用以提升日常的生活機能,是製造激素與維生素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質;然而,過多亦有害。特別是針對有高血壓、糖尿病、高血脂等三高患者,膽固醇與三酸甘油脂的控制更是預防中風與心肌梗塞之重要的一環。
  一般來說,總膽固醇(Total Cholesterol)的正常值應低於200mg/dl;而三酸甘油脂 (或稱為中性脂肪,TG),正常應維持在200mg/dl以下。
  總膽固醇中,又有細分低密度脂蛋白(LDL)與高密度脂蛋白(HDL)兩種。這兩種脂蛋白就像是蹺蹺板的概念,一個降低,另一個就會偏高。高密度脂蛋白(HDL) 被稱為是「好」的膽固醇,所以愈高愈好,正常值應大於35mg/dl,低於此值即為異常。反之,低密度脂蛋白(LDL)則為壞的膽固醇,正常值應小於160mg/dl,超過即為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的高危險群。HDL可以將粘在血管壁上多餘的LDL運送回肝臟代謝後排除,可以保護血管,所以當HDL不足時,LDL就會開始肆虐。
  高膽固醇的日常飲食,除了應減少油脂的攝取,更要學會挑選『好的油脂』攝取。 平時應少吃油炸、油煎或油酥的食物,豬皮、雞皮、鴨皮、魚皮、肥肉及奶油與反式脂肪等都是不好的油脂。而好的油脂則可選擇植物性油脂,如橄欖油、葵花油等。改變烹調習慣也是一項重要方式,建議多採用清蒸、水煮、涼拌、燒烤或清燉等方式來烹調食物,減少煎、炸、勾芡等方式。膽固醇含量高的食物包括:內臟(腦、肝、腰子等) 、蟹黃、蝦卵、魚卵、蛋黃或牛油製成的麵包、蛋黃酥或餅乾等,肉類宜多選用魚類及去皮家禽,且應減少羊、牛、豬等脂肪含量高的肉類。最後,則是多增加高纖維食物的攝取並減少酒類攝取。
  高血脂的控制除了均衡飲食、油脂控制,限制熱量的攝取並且搭配固定的運動,也是即具重要的一環。病患在接受飲食計畫、控制體重、運動及戒菸後,若血中膽固醇及三酸甘油脂濃度仍偏高,此時醫師就會給予藥物治療。下一篇,我們將介紹高血脂的藥物控制與醫病共享決策過程。


醫病共享決策案例分享(下)~ 病患的自主選擇
  「共享決策」(Shared Decision Making,SDM)是為促進醫病相互尊重與溝通而提出。其核心價值包含要有醫師和病人雙方共同參與,醫師提出各種不同處置之實證資料,病人提出個人喜好與價值觀,彼此交換資訊討論,共同達成最佳可行之治療選項。
  共享決策是以病人為中心的臨床醫療執行過程,兼具知識、溝通、尊重,三項因素,目的是讓醫療人員和病人在進行醫療決策前,能夠共同享有現有的實證醫療結果,結合病人自身的偏好跟價值,提供病人所有可考量的選擇,並由臨床人員和病人共同參與醫療照護,達成醫療決策共識並支持病人做出符合其偏好的醫療決策。
  在現今社會,醫療已經逐漸由父權,逐漸轉型為以病患為中心,納入患者的考量與價值觀,提供病患更多的自主性與考量。本院專科護理師,透過醫病共享,在充分且耐心的多次指導下,讓小芸能夠了解腦中風的成因、高血壓疾病、高血脂與飲食的關係,一步步的,讓小芸能夠自主決定,面對高血脂,是先以非藥物治療的飲食與運動控制,進行三個月後的再追蹤;又或者是進入藥物治療的階段。
  降血脂藥品依作用機轉及降血脂的效力有所不同,臨床上醫師會依據高血脂症的分類及嚴重程度來選擇藥品。常見如:
1.Statins類,常用於高膽固醇血症及混合型高血脂症的首選治療。副作用如肝指數升高及肌肉病變,使用此類藥品應監測肝功能;肌肉病變包含肌肉疼痛、肌炎,橫紋肌溶解等,特別是橫紋肌溶解是罕見但嚴重的副作用,主要危險因子為肝腎功能不全及藥品交互作用。
2.膽酸結合樹脂 (Bile-acid resins )類:常用於輕微高血脂症(低密度脂蛋白)。副作用如腸胃不適、脹氣、便秘、噁心、胃痛等。3.Nicotinic acid類:常用於高血脂併有低的高密度脂蛋白病人。此類藥品副作用如:臉部及身體發紅、發熱、頭痛、搔癢、血糖及尿酸升高、腸胃不適、心灼熱、肝毒性等。
4.Fibrates類:主要用於降低三酸甘油脂,副作用為肌肉疼痛、腸胃不適、噁心嘔吐、肝毒性、膽結石等。如有肌肉酸痛(尤其是小腿或下背)、無力、棕色尿、或其他不適狀況時,應回診告知醫師。
  是藥三分毒,民眾對於用藥應了解,藥物並非藥到病除,雖可緩解疾病或症狀,然而藥物不是從肝臟便是從腎臟代謝,後續的預防與健康行為的調整,更是降低再次發生的重要環節。在經由專科護理師耐心的指導與充份的溝通下,小芸已了解自身疾病與高血壓、高血脂三者間的關係,並在自主選擇下併行飲食、運動、藥物等三項治療,同時也了解定其回診抽驗膽固醇之重要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