醫療新知

線上諮詢

新太平澄清醫院、您健康的好鄰居!


這個園地分享的醫師小叮嚀,涵蓋了傷害治療,疾病預防、日常保健等,由專業醫師及治療師或護理人員,提供專業知識、醫療新觀念、用藥安全等實用資訊,與在地鄉親分享醫療新知!!


檢視詳圖

🤦‍♀️肩關節囊黏連性關節炎…
惱人的😭【五十肩】
🩺緩解&治痛 💉注射治療
🤷‍♂️病因不同 👨‍⚕️處置方針有別
文/ #復健科 吳明哲醫師


「媽!你頭髮幹嘛每天要人家幫忙綁?衣服也不能自己穿?」母子爭執,其實不在頭髮或穿衣、而在媽媽的五十肩!媽媽眼況泛紅:「我的肩膀、活動完全受限!愈想動、愈疼痛!先是左手發作,折騰一年多、突然消失了,沒過多久又換右手!兩手先後五十肩發病,痛不欲生、還嚴重失眠!」

五十肩、通常單側肩膀發作,也有病情嚴重者、兩肩都發生!臨床統計,五十肩女性發生比例高於男性。跟50何關?據說是日本醫界率先研究,發現病人都是40-60歲間的中年族群,中間數就50歲,日後俗稱五十肩。但各種年紀都可能發生,吳明哲醫師表示,門診也曾診治過年輕病人、20多歲就出現五十肩問題。

五十肩、醫界稱為【肩關節囊黏連性關節炎】,肩膀周邊的關節囊因急性或慢性發炎,惡化導致組織纖維化,患者肩部僵硬,動作困難,又稱為冰凍肩。發作期的典型症狀,就是肩膀劇痛與活動受限,病人常苦笑自嘲:上、無法搔頭,下、無法擦屁股。

睡眠,對五十肩病人更是夢靨!經常半夜睡到一半,翻身不慎壓到發作的肩膀,猛然痛醒!怕痛、更不敢翻身、睡眠品質更慘!嚴重者、甚至光躺著就痛,不翻身也痛,長期失眠,一直請醫師開安眠藥,其實搞錯方向,這時該優先處理的是五十肩!

糖尿病人罹患五十肩的比例頗高,發作時疼痛程度也嚴重許多;其他內分泌疾病,甲狀腺疾病的病人,或肩膀有受傷病史、痛風病史,病人都常容易出現五十肩症狀。目前醫界尚無法明確釐清五十肩的機轉,治療上就必須針對病人的病史與特殊疾病去抓問題,擬定「量身打造、對症下藥」的治療建議,規劃相關療程,或許用藥劑、或許用注射治療,幫他解決正面臨的五十肩疼痛困擾。

一般五十肩病人到疼痛門診求助,大都已經持續一段時間,病因與惡化狀況變得更複雜;近年來,以注射治療處置五十肩,愈來愈廣泛。但病人病史不同,五十肩的成因不同,醫師處置方式也大不相同!

例如中風的患者,病因大多來自神經系統問題,醫師可能會建議「神經阻斷術」;或者視狀況使用增生療法,關節注射或關節囊擴張術等。有些病人發炎跟疼痛很嚴重,當下醫師可能先用低劑量類固醇消炎、把疼痛壓下來;有些病人的五十肩來自肩膀舊傷、肌腱破裂,當然就得先處理肌腱的問題;若病人是關節囊沾黏問題,就必須從處理沾黏來下手。病況不同,注射的藥劑也要考量,葡萄糖、自體血漿血小板PRP、或玻尿酸等,若須自費治療,醫師建議時也會說明。

注射治療建議每週一次,進行三到五次的療程,改善疼痛與活動角度問題。五十肩病人從發作到消失平均週期約兩年,反覆疼痛,身心都是煎熬;建議儘快處置、避免組織纖維化持續惡化,搭配復健與日常保養,約半年可望擺脫五十肩困擾。但診斷流程與精準注射較耗時,務必事先預約、醫師才好安排時間、仔細治療。

檢視詳圖

🩺高血壓 🧘‍♀️怎保養🏌️‍♀️?
🍱飲食管理..#DASH 就對了
🍲鉀、鎂、鈣、膳食纖維…
【#得舒飲食】🥗助血壓維穩
🥦🥑🍅🍍🧀🍇🍋🍎🍄
文/ #護理部 #徐佳靖營養師


診斷有高血壓、醫師建議藥物控制,除了聽話按時服藥,日常飲食、對血壓穩定…更息息相關!病人血壓開始偏高初期,醫師建議得先改變生活型態,避免熬夜、飲酒、吸菸,飲食管理、更重要,避免血壓繼續失控。

高血壓的非藥物治療,有減重、運動、還有飲食調整,其中【🍱得舒飲食】對管理血壓是很有效的方法。得舒DASH的原意,就是「#利用飲食方法、#來預防及治療高血壓」(DASH:Dietary Approaches to Stop Hypertension)。

得舒飲食著重鉀、鎂、鈣與膳食纖維的攝取,並降低飲食中的低飽和脂肪與膽固醇。鎂離子:研究證實飲食中鎂的攝取與血壓呈現負相關,飲食中缺鎂的人、往往更常血壓偏高;鈣離子:心臟、肌肉收縮、神經運動,都需要鈣質參與,充足的鈣攝取有助血壓穩定;鉀離子:它能抵消鈉的作用,幫助人體排除多餘鹽分、擴張血管、降低血壓,並幫助控制體內液體平衡,保持肌肉順利運作。膳食纖維:可吸附腸道內的有害物質,促進排便,還能使鈉離子排出體外、減低血壓波動。

●得舒飲食原則●

💗ㄧ、選擇全穀雜糧
選擇「#原型全榖雜糧」、優於精製或加工的澱粉。三餐中至少兩餐、儘量選用 #未經精製的全穀類,如:芋頭、地瓜、糙米飯等,來取代精緻澱粉;而且未經精製的全榖雜糧、還富含 #高膳食纖維。

💗二、天天蔬果五加五
#每餐 2-3種蔬菜,#一天五份水果。蔬菜與水果中富含維生素、礦物質及膳食纖維,而且蔬菜與水果、還是鉀離子的最佳攝取來源。

💗三、選擇低脂乳品類
乳品提供豐富鈣質,有利平穩血壓。早晚一杯低脂乳品類,如:優格、優酪乳、保久乳、奶粉、羊奶等。

💗四、紅肉改白肉
建議以豆製品、海鮮、雞鴨鵝肉為主;少吃紅肉及內臟類,避免吃進飽和脂肪與膽固醇,血壓更穩定。

💗五、用好油、吃堅果
堅果提供豐富礦物質來源,一塑膠湯匙的堅果、剛好不超過一天總量。作料理不用動物性油脂,改用植物油,如苦茶油、橄欖油、芥花油,烹調少油炸或油煎,避免油質高溫劣化,吃好油、穩血壓。

檢視詳圖

😲長新冠症候群Long COVID Syndrome
🤦‍♂️確診解隔已久 😫症狀仍糾纏?
🧘‍♂️易喘、久咳、胸悶、腦霧...
持續沒改善?👨‍⚕️快檢查+續治療
文/胸腔內科 吳仁光 醫師

依據美國疾病管制局與世衛組織的定義:急性新冠疾病症狀一般集中於發病後四週內,若急性期過後症狀持續超過兩個月,從身體不適、精神甚至認知障礙,這些併發症、後遺症等皆可視為長新冠症候群,確診解隔後、若有不適仍須追蹤,症狀持續時間太長、更不能大意,請求助醫師後續治療。
常見的後遺症包括疲倦、呼吸困難、胸悶、咳嗽等;記憶變差、專注度降低,也讓確診者困擾是否衍生「腦霧」現象;精神方面包括焦慮、憂鬱與疾病後創傷症候群(PTSD)。這些表現和罹患重症、或住過加護病房的病人,後續症狀頗為類似,甚至引發嚴重的功能障礙,無法返回職場。
其他長新冠症候群,涵蓋:味覺、嗅覺失調、頭痛、關節疼痛、肌肉痠痛、眩暈或頭暈、乾燥症、失眠、聲音沙啞、掉髮禿頭、持續冒汗,或長期腹瀉等。
哪些人較容易出現長新冠症狀?危險因子如:多重共病患者、老年人、肥胖者。兒童與青少年罹患長新冠的比率遠低於成年人,症狀也較少,主要多為疲勞與無法專注。文獻報導,罹患長新冠症候群中,Omicron變種病毒(4.5%)、不到Delta變種病毒(10.8%)的一半。
🏵針對主要症狀 🩺醫師處置建議:
▲呼吸困難:請醫師診斷、找出原因來矯治;有些病人可能為多重因子,通常潛在有慢性心肺疾病或呼吸道功能與結構等異常。這些慢性症狀可能持續一年以上,除藥物之外,有些需要氧氣治療、復健訓練及營養介入。類固醇對特定新冠肺部疾病者有幫忙,但治療時間及劑量,需由醫師評估。
▲咳嗽:久咳不止,是確診後病人最困擾症狀,醫師常處方鎮咳、清痰藥物,但常有病人吃西藥仍無改善、轉而求助中藥、食療或民俗療法。國外文獻:吸入型氣管擴張劑或類固醇,對某些病人有明顯效果,但仍需由醫師視病情斟酌。
▲胸悶、胸痛:區分是否由心肌炎、心律不整、支氣管痙攣或肺部病變引起的胸悶?或胃酸逆流?或僅為胸廓症候群?有時使用止痛藥如ibuprofen即可。心肌炎、心律不整,須安排心臟相關檢查,並徵詢心臟科醫師意見。支氣管痙攣或肺部病變最好由具備胸腔科等相關專長的醫師診治。
▲姿勢性低血壓:因姿勢變化引起低血壓、眩暈等症狀。診斷須同時排除其他因素,如高齡、使用特殊藥物(Alpha阻斷劑、利尿劑、三環抑鬱藥物、抗血清素、特定精神科用藥),或是心臟、自主神經系統的問題。
▲神經與認知系統後遺症:少數的感染確診者可能產生急性中風、癲癇症、缺氧性腦病變、神經肌肉無力、腦炎、格林.利巴症候群Guillain-Barré syndrome,需由專科醫師進一步檢查與診斷釐清。
▲超凝血狀態或血栓傾向:可能產生身體多處的血栓,病人有時需要使用一段時間的抗凝血藥物。
▲嗅覺、味覺障礙:許多人會慢慢復原,但不一定能恢復到原先狀態。部分病人需要嗅覺訓練,有些嚴重的患者甚至產生長期功能障礙。
值得注意!💉接種過疫苗者、出現長新冠的比率相對較低,甚至與注射新冠疫苗的次數成反比;從未接種或僅打一劑者,罹患長新冠的比率最高。建議符合接種資格、也預約到疫苗,趕快接種。

檢視詳圖

吞嚥神經肌肉電刺激
中風、腦傷、失智病患 水食難嚥?
進食難吞 喝水易嗆 怎辦?
吞嚥障礙 治療新選擇
文/復健部 陳金讓 語言治療師






吃東西總吞不下?喝水常嗆到?鼻胃管又不舒服?【吞嚥障礙】常困擾中風、失智或腦傷病人。

正常吞嚥,食物進入口中,經過咀嚼後形成食糰,舌頭把食糰後送引發吞嚥反射;吞嚥時,喉部上抬,會厭軟骨蓋住呼吸道,避免食物進入肺部,食糰由喉部進入食道、再到胃臟。所謂吞嚥障礙,就是食物從口腔到胃的移動過程中發生困難。臨床常見,中風、失智症、年老退化、腦瘤、腦外傷、退化性疾病、頭頸癌等患者,容易發生吞嚥障礙。

這類患者常出現的症狀:1.吃東西或喝水容易嗆到 2.進食過程中經常嗆咳或清喉嚨 3.反覆肺炎或經常發燒 4.不明原因體重減輕 5.食物含著很久不吞 6.進食後發聲有痰音 7.進食時間拉長。

傳統吞嚥治療有兩類。1.間接吞嚥治療:常用的方法包括調整進食姿勢、增加口腔感覺(冰酸刺激)、調整進食量與速度、改變食物質地濃度。2.直接吞嚥治療:口腔和喉部動作運動練習、不同的吞嚥手法。

▲吞嚥治療新選項-【吞嚥神經肌肉電刺激儀】
【吞嚥神經肌肉電刺激儀】,是一種非侵入式的治療,透過貼在頸部位置的電極片,導入微量電流,刺激失去功能或萎縮的吞嚥肌肉群,配合患者主動的吞嚥動作,藉此訓練並改善正常吞嚥功能。

▲適合族群:
1.神經損傷造成的吞嚥障礙,如:腦中風、腦外傷。
2.患者意識清楚且能配合指令訓練吞嚥。
3.老化而引起的肌肉收縮無力。
(較不適合的族群: 1. 裝有心臟節律器&植入性心律除顫器的患者 2. 癌症病變部位3. 嚴重失智症、意識不清醒者、無法停止發聲者4. 癲癇、鼻胃管造成的胃食道逆流)

▲治療過程
語言治療師會先評估患者的吞嚥狀態,確認造成吞嚥障礙的主要問題,將電刺激貼片貼在患者需要被強化的吞嚥肌肉部位,再依患者的狀況和反應、調整適當的刺激強度,過程中患者會感覺有微弱電流通過肌肉,此時肌肉會產生收縮、緊縮或針刺的感覺。語言治療師會請患者在感覺到電刺激同時、吞口水或嚥食,訓練他主動的吞嚥,每次治療時間約15分鐘。

有別於其他復健電療,病人只要被動放鬆;電刺激作吞嚥訓練時、患者必須主動!因為刺激儀藉電流使肌肉「緊張」,而非放鬆,患者須有意識地配合治療指示,積極練習吞嚥、調整肌肉用力。

我們從小不須訓練喉部哪裡要用力就能吞嚥,因為正常嚥口水、吞食是直覺反射動作;電療輔助、讓吞嚥障礙患者確認並練習肌肉,喚醒記憶、改善吞嚥功能。美國醫界使用此療法多年,電刺激吞嚥治療儀也獲得美國聯邦食品暨藥物管理局(FDA)的認證,本院已有引進,須經醫師診斷,再由語言治療師評估與訓練,相關疑問歡迎諮詢復健科醫師及語言治療師。

Music From:
Artist: Bird Creek
Track: Ipanema_Daydream
Audio Source: Youtube Audio Library

檢視詳圖

🥺COVID-19染疫後…
👩‍⚕️您更應該注意保養!
🙆‍♂️適當藥物 🧘改善作息強身
🧜‍♀️聰明攝取🥗抗氧化營養素
一般/ 胸腔內科 吳仁光醫師


感染新冠病毒後,身體可能出現一系列免疫反應,衍生不舒服的臨床症狀,除了適當的藥物治療外,建議考慮改良生活習慣,佐以輔助治療。

🧚‍♂️多休息、早睡、不熬夜:#熬夜與過勞向來是免疫力降低的元凶。免疫系統對抗外來病毒的發炎反應,可能引發疲勞、發燒、全身不適、呼吸困難、恍神等,充分休息能緩解這些症狀,也能加速組織復原。

🧚‍♂️使用漱口水:口腔內有許多病毒或細菌,#藉由漱口水來減少口腔中的病毒病菌密度,也 #縮短病毒停留與存活時間,緩和體內發炎反應,減低傳染他人的機會。美國公共衛生研究院(PHRI)的研究發現,含氯己定(Chlorhexidine)成分的漱口水,可防止新冠病毒複製,有望抑制病毒的繁殖與傳播。氯己定是一種外用抗菌劑,廣泛用來消毒、清潔傷口,也是漱口水中常見的成分。

🧚‍♂️保護呼吸道黏膜:抵禦新冠病毒、最重要的防線之一就是【#呼吸道黏膜】。#維生素A與類胡蘿蔔素 是呼吸道黏膜所需的重要營養,能保護黏膜健康、調節免疫反應。建議從深綠色、紅色等植物類食物攝取,如菠菜、胡蘿蔔、紅莧菜、地瓜葉、南瓜等。「槲皮素」也有利呼吸道保養,它是抗氧化、抗發炎的優質植化素,來源:帶皮蘋果、洋蔥、蔓越莓、地瓜葉、紅黃甜椒等。

🧚‍♂️抗發炎、抗氧化毒害反應:#維生素C、#維生素E,有利細胞膜抗氧化,減少自由基傷害,對腦神經細胞、血管細胞等都重要。維生素E常見來源有堅果、葵花子、榛果、杏仁果、橄欖油、亞麻仁油等植物油;維生素C很容易透過水果與蔬菜攝取。#維生素D 可調節免疫發炎反應,#維生素B群 能調節體能,對緩解症狀、維持體力與代謝都有益。

抗發炎,#多元不飽和脂肪酸 #Omega-3更常被提及,魚油就是常見的Omega-3來源;鯖魚、秋刀魚、鮭魚等含量也豐富;植物性的奇亞籽、亞麻籽也能攝取到,但轉換率較低。若食用魚油營養品攝取,高血脂患者建議補充EPA,以防血脂升高造成血管傷害;兒童、青少年、孕婦、一般族群等可從DHA著手,或補充混合型營養品。

🧚‍♂️鋅:#鋅 是代謝能量的重要營養之一,缺鋅跟B群缺乏很像,容易疲勞、嗜睡、食欲降低、味覺變差。海鮮中生蠔、牡蠣、貝類、海產類普遍都能攝取到;南瓜籽、腰果、奇亞籽裡也有。若急需補鋅,建議也可服用鋅片。

值得注意,國外陸續傳出確診者痊癒後二度感染,甚至三度感染,有後續不適症狀仍要留意,儘快求診請醫師評估風險及建議後續治療,病毒襲擾中更應步步為營。

檢視詳圖

常見中風患者休息時、躺臥時擺位錯誤,
對後續的復健與復能影響極大,
尤其恢復的黃金期尤其重要!
正確擺位,這對患者是非常必要的,
妥適的擺位是急性期介入的重要關鍵,
擺位做正確、可避免肌肉張力過高、
關節攣縮、褥瘡、水腫等問題,
且有利於患者接下來的治療計畫。
復健部 王麗都 治療師
示範三個床上擺位正確動作。



music from:
Coffee Stains by Riot YouTube音樂庫: https://www.youtube.com/audiolibrary_...

檢視詳圖

#膝關節 #退化磨損 #疼痛折磨
還不到需換人工膝關節? 痛!怎辦?
難道沒有 #不開刀的治療選項?
#增生注射 療程 挽救老農夫『#膝望』…
文/ #復健科 #吳明哲醫師


果園豐收,60多歲務農的李先生卻格外憂慮…他已被膝蓋疼痛問題困擾了十多年!長期農事、挑重又爬坡,膝蓋的負荷一直很大!最近膝蓋疼痛愈來愈劇烈,無法蹲下,甚至站久一點、或走遠一點,膝蓋就開始出現難忍的疼痛,甚至連走平路都困難,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及工作。
這些年他已經為了膝蓋問題花費了不少時間奔波看診,包括:推拿、針灸、電療、吃止痛藥、打類固醇…還花了不少金錢,吃保健食品、維骨力、中藥的龜鹿二仙膠,朋友建議的補藥都試過了,最後卻都白忙一場,膝蓋退化與疼痛困擾仍然未見起色。到大醫院看骨科門診,醫師檢查跟評估之後,得到的答案幾乎都是『再等膝蓋磨損更嚴重一點的時候,就直接來開刀換人工關節吧!』

『什麼?換人工關節!』一聽到要開刀,老人家就擔心有風險!更擔心術後的恢復結果,最放心不下還是滿園的水果,如果從開刀到後續復健,恐怕得休息好長一陣子,沒人能幫忙接手照顧果園的工作,那怎麼行!萬一又遇上採收高峰,辛勤呵護的水果、總不能放在樹上任由它爛掉呀!但膝蓋愈來愈痛、已經讓他快撐不下去!終日糾結在到底要不要開刀的抉擇中…擔心得不知該如何是好!

經過朋友介紹,他來到本院的復健科疼痛門診求助,吳明哲醫師檢查後,發現他下肢的肌力嚴重不足,也伴隨有週邊神經的問題;X光檢查也發現他膝蓋骨有長出骨刺,膝關節退化、邊緣的間隙漸漸變小,難怪會疼痛愈來愈嚴重!但也還沒惡化到間隙完全消失的地步,關節的軟骨也尚未完全磨損,還有增生治療的空間。

與病患討論並說明治療計畫後,吳醫師為他安排了PRP/玻尿酸/高濃度葡萄糖的治療注射,把這些注射液分別打在關節內及關節外退化受損的組織,如:肌腱、韌帶、及被壓迫的神經,之後並教導他回去後配合肌力訓練與日常的營養補充。

經過了一連串的套裝治療方案之後,病患覺得膝蓋靈活度漸漸恢復,膝關節也比前陣子更有力,整個膝蓋活動變輕鬆了!日常活動或果園工作時,感覺肌耐力慢慢練回來了!

門診追蹤的X光片,也顯示患者原本膝蓋關節退化的間隙,前後一比較、有十分明顯的改善!患者大為慶幸,還好有這樣免開刀的治療方式,能夠讓他重拾健康的生活,也繼續最愛的農務工作!

若您的膝蓋疼痛困擾、也如同這位病人一樣持續已久,可至本院復健科疼痛門診諮詢,讓學有專精的教學醫院主任級醫師為您來評估,並建議專業的治療方案。

檢視詳圖

新型冠狀病毒威脅…
如何飲食 吃出抵抗力?
抗氧化、養體力、搭起防護罩
病毒?OUT!且看 #營養師小叮嚀
哪些多攝取? 一日飲食示範
文 / 營養師 徐佳靖


武漢肺炎洶洶來襲,除了戴口罩、勤洗手,您知道嗎?增強免疫力、還可以透過嘴巴!食物本身無法阻擋病毒,卻可提供能量跟營養素,讓人吃進去之後抵抗力增強,感染風險降低!面對來勢洶洶的病毒,我們更該『聰明飲食』,挑有益提升免疫力的食物,搭配豐富又均衡的營養攝取,不論何種病毒威脅下,都能為自己搭起防護罩。

營養師推薦以下五類食物,
有助人體建立抵禦病毒的防護力:

◆十字花科:常見十字花科有高麗菜、白菜、花椰菜等,富含維生素A,C,E,與硫代葡萄糖苷(Glucosinolates)等強力抗氧化物,多食用、可增加人體免疫功能。
◆大蒜:許多研究發現大蒜裡的硫化合物,可提高免疫細胞活性,保護人體免受感染與疾病侵害。料理時多放辛香料,還能讓餐食風味更豐富又加分。此外,青蔥、洋蔥也是增強免疫很好的食物來源唷!
◆菇類:巴西蘑菇、靈芝等菇類,是大家熟悉能提高免疫力的食物,其實平民版菇菇們–香菇、金針菇、舞菇、杏鮑菇、木耳也有同樣效力,菇類富含多醣體(polysaccharide)、真菌免疫調節蛋白,可以活化巨噬細胞,增強人體免疫力。
◆藍莓、草莓:莓果類富含花青素等植化素,具有很不錯的抗氧化作用,除了可以提高抗病能力外,多吃還有助於保護視力、預防心血管疾病等。
◆益生菌:腸道是人體內第二大免疫系統!腸道健康、免疫力就強!益生菌能間接使抗體生成、增加,增強免疫力。優格、優酪乳、醋、味噌、德國酸菜、泡菜等發酵食品,都能促進腸道健康。平日再多補充蔬菜水果,還能幫助腸道好菌更強壯!

一日示範飲食:

😄早餐--
里肌肉、全麥吐司、鮮莓優格
🙂午餐--
百菇雞肉麵、蒜炒高麗菜
🥰晚餐--
糙米、焗烤洋蔥花椰菜、鹽烤鮭魚

病毒專挑弱者欺侮!夠強、它就卻步!聰明攝取營養,搭配良好生活作息,少吃甜食、充足睡眠與規律運動,打造黃金防護罩,也能靠自己!

檢視詳圖

2019新型冠狀病毒侵襲下…
【拒敵於外!嚴防 『接觸傳染』】
勤洗手、常消毒 、戴口罩、
少聚會/餐、少共享用品… 是【配套戰略】!
文/ 胸腔內科 吳仁光醫師


武漢肺炎疫情延燒,中國大陸傳來一則新聞:『一身肌肉也擋不住病毒?號稱人生「從不生病」的72歲健美達人邱鈞,感染武漢肺炎不治離世…』曾多次在健身賽中奪冠,高齡72仍維持每日健身1.5小時,邱老二月初確認感染住院,4日就不治身亡。更令人憂心,全球確診案例逐日攀升,狡猾的新型冠狀病毒(COVID-19)仍持續肆虐…

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前主管弗里登博士(Dr. Thomas R. Frieden)警告,新冠病毒「能被控制的可能性越來越小」,它可能像流感一樣傳播,仍無法預估傳播範圍和致命程度。如何自保?多數人先想到「戴口罩」!但麻煩的是:COVID-19、比專家預期的刁鑽,侵犯人體的途徑與潛伏期仍難捉摸…只靠薄薄一片口罩、防護夠嗎?

胸腔內科吳仁光醫師指出,以建議配戴的外科口罩為例,主要有3層不織布材質,最外是防水層,阻擋外來噴濺的飛沫;中間是網狀靜電層,吸附微小細菌;第3層接觸口鼻,也具防水性,避免口水或飛沫外噴。但常見民眾只罩口、不罩鼻,或邊緣沒壓緊,空氣中的飛沫仍能從口罩側邊縫隙竄入,病毒恐由眼口鼻侵入;徒手調整口罩,萬一沾上病毒,手摸那哪、病毒就染到哪…就是典型「接觸性傳染」!難怪醫師叮嚀,戴口罩還要勤洗手!

群體與個人衛生習慣,都影響「 人傳人病例再生數」,亦即R0 值 ,指一位感染者平均可傳給幾個人。當R0值大於1代表疫情持續流行!COVID-19於武漢、湖北、廣東的R0值分別為2.8、3.07及2.74,即使嚴控疫情的北京、上海,R0值仍高於1.4以上,顯見疫情仍將持續一段期間。只有人傳人病例再生數下降,才代表疫情獲得控制。

COVID-19的傳染力強,廣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日前採檢一名確診患者住家環境,竟在門把上發現了COVID-19 的核酸;英國每日郵報(Daily Mail)也報導,研究顯示新冠病毒在門把、扶手等物體表面,可存活達2-9天,且仍有傳染性!低於4℃條件下,它更可存活達28天;若氣溫30度以上,COVID-19 存活率則降低。但專家也令人振奮的發現,使用酒精或漂白劑就能輕易殺死COVID-19!酒精消毒液只要1分鐘,漂白劑只需30秒,就能摧毀它。

吳醫師表示,光靠口罩、不防範「接觸性傳染」,武功練一半、仍可能挨打!美國密西根州大曾做過一項研究,把宿舍中1,178名大學生,隨機分成三組,口罩+乾洗手組、純口罩組、控制組,比對「類流感發生比率」(口沫與接觸傳染)。執行到第六周,純口罩組與控制組的類流感染病風險相同;口罩+乾洗手組的感染風險則明顯下降!

吳仁光醫師指出,如何「拒敵於外」?勤洗手、戴口罩、常消毒、少聚會/餐、少共享用品…是配套戰略!一般人的感染風險多來自「間接接觸」,如:摸電梯按鍵、摸門把、摸扶手、摸手機、摸鍵盤…萬一有病毒,碰觸的人愈多、傳播也愈驚人;手摸完再抓食物、搓鼻子、揉眼睛,就可能就被感染。勤用肥皂或洗手乳洗手,或用酒精、潔手液乾洗手;門把或扶手,定時用漂白水或酒精擦拭消毒,避免不乾淨的手直接觸摸眼口鼻,防護才算全方位。

大陸防疫泰斗鍾南山院士指出,新冠病毒感染者可能還在潛伏期、無症狀下、就具有傳染力。前中研院院長翁啟惠也著文指出,新冠病毒雖比SARS致死率低,但傳染速度更快,疫情擴展迅速,有效防治還是得研發疫苗。

國內衛生防疫主管機關此次明快的防疫作為與反應,讓緊鄰中國重災區的台灣,仍能高效防禦與管理疫情,令國際刮目相看,國人更應支持並配合政府各項防疫措施。返國後若出現發燒或呼吸道症狀,就醫時據實通報旅遊史;需要居家隔離或健康管理也務必配合,疫情衝擊何時落幕?抵禦病毒攻勢,仍需要國人共同努力!

檢視詳圖

長期勞動、機械操作、肩臂過度使用?
烏龜脖、肩頸硬叩叩?小心!!肩頸退化!
『胸廓出口症候群』合併『肩頸症候群』
【#神經解套注射】+【增生治療】
解決長期 疲勞性肩頸痠麻痛
文 / 骨外科 趙樹儀醫師


50多歲的李先生,聳著肩、垂著頭,肩頸『硬叩叩』來求診、一臉痛苦!…他主述問題在右臂跟右上背,肩頸緊繃,脖子挺不直,趙醫師請他抬頭挺胸試試,簡單動作、他竟一動就痛,直接投降!

李先生表示,自己經營機械工廠,老闆兼師傅,每天長時間操作機台、低著頭、聳著肩、右手臂也用力緊繃,往往一天工作下來,腰酸背痛、右肩頸更痠痛…近幾個月更惡化,右手臂持續發麻、又無力,頸部、肩膀緊繃僵硬愈來愈嚴重…先前的醫師開了止痛藥、肌肉鬆弛劑,但服用仍然無效,做了好多次復建,依然僵硬、照樣痠麻痛。

趙醫師一檢查,發現他頸椎彎曲前傾,正面的右側頸部、手臂、胸口,到背面的肩膀,多處神經發炎緊繃,恐與長期職業傷害有關!觸診跟牽引,進一步確認他的臂神經叢與周邊神經都有被壓迫住的症狀;x光再檢查,頸椎關節也有退化現象,是很典型的【胸廓出口症候群】合併【肩頸症候群】!成因大都跟患者長期姿勢不良、過度勞動有關。

靠近第一肋骨的頸、前胸和上臂、這部位稱為『胸廓出口』,滿佈神經及血管,萬一局部構造發炎腫脹造成臂神經叢神經受壓迫,就衍生上臂放射痛、手臂發麻、痠軟無力等問題;而這邊的肌腱、韌帶及神經,又跟肩頸和上背部相連,也相互牽引拉動,因此這類疼痛病人也常合併出現有頸椎退化、肩頸僵硬等問題。

趙醫師再以超音波檢查,李先生的菱狀肌、斜方肌、提肩胛肌確實腫脹發炎,另外前側的臂神經叢也的確受壓迫,難怪他一抬手就手臂發麻、無力;再掃描上背部,頸椎小面關節也退化變形、多條頸椎神經根受壓迫,【肩胛上神經】與【背肩胛神經】壓迫腫脹更嚴重,連帶周邊肩頸多處神經也被波及,導致脖子跟右上背幾乎都處在極度緊繃的狀態,角度受限,一動就痛。

趙醫師建議先解除壓迫,讓神經不再繼續受壓迫,發炎才會改善,也能逐步解決疼痛!於是建議李先生接受【神經解套注射】、同時輔以【增生療法】治療。解套注射完成的當下,李先生好開心,表示疼痛緩解了80%以上,後續來回診再作一次神經解套及增生注射,還有一次單純的增生注射療法,針對肌腱與韌帶加強,後續也乖乖接受復健治療,已可恢復以往正常工作。

患者表示,原本右手臂會痠麻,想使力卻無力,苦不堪言;第一次神經解套注射後,症狀緩解就十分明顯,醫師勸他多休息,但工廠訂單接了、工作不能停,儘管還是不舒服,照樣得繼續上工操作機台;但手臂不麻不痛,也能使力,工作不停擺、他就超開心!三次注射療程後,目前已經好了90%,醫師交代只要定時復建治療,避免過勞操作,再把工作分段、找空檔多休息,偶爾疼痛可以服止痛藥,往後適度減輕工作量,以免後續再復發。

檢視詳圖

痛風餐 超夯!痛風?放一邊?
『就算痛風、也要吃?』NO!NO!
【痛風餐】當前!不忌口→尿酸飆高
先吃再說?【急性痛風】說來就來!
文/一般內科 黃柏成醫師


『來來來!大家別客氣,我特別請餐廳準備這套『痛風餐』,開心享受!』王董一面招呼貴賓,服務員緊接上菜!果然,高檔海鮮、蝦蟹魚貝、珍稀肉品擺滿一整桌,主人面子十足,客人也樂翻了!

美食也吹浮誇風?加上新聞與美食節目推波助瀾,龍蝦、肥蟹、鮑魚、烏魚子…高檔海鮮一整桌,還加碼昂貴肉類…豐盛到令人咋舌的浮誇料理,笑稱『就算痛風、也要吃』,【痛風餐】眾人追捧!餐廳輸人不輸陣,找更昂貴的食材、推「升級版」痛風餐,海鮮更高檔、份量更嚇人,噱頭滿滿。

但,痛風餐當前,您真的可以『管它的、先吃再說?』小心!尿酸飆高,急性痛風說來就來!

台灣民眾對動物性蛋白、高熱量食物的攝取量逐年增加,尿酸過高的人口也急遽上升,痛風發病率更是逐年上升、還有明顯「年輕化」的趨勢。

痛風是體內嘌呤代謝異常的疾病。臨床上指的是一種極度疼痛的關節炎,導因為過多的尿酸鈉鹽、沈積在關節腔內,造成關節紅腫、發熱及疼痛的現象。

正常狀況下,體內嘌呤經由肝臟代謝形成尿酸,由腎臟隨尿液排出;但若體內產生太多尿酸,或腎臟無法有效把尿酸排出體外時,多餘的尿酸就變成結晶、沉積在關節處,導致急性發炎,引發疼痛。

痛風與生活細節密切相關。尤其它的發作、常因大吃大喝引起,因為美味佳餚,通常也含較高的嘌呤。萬一又有痛風病史,飲食稍不節制,甚至大膽挑戰痛風餐,很容易就痛風發作。

痛風治療,分為急性期和慢性期。急性疼痛時,可使用秋水仙素及消炎止痛類的藥劑治療。而在不痛的間歇期和慢性期,可使用降尿酸藥,讓痛風較不易再發作 ; 痛風石也可逐漸消失。

而除了服藥,平常的輔助療法及飲食細節更要留意:
(1) 限制高嘌呤食物。如魷魚、沙丁魚、蝦蟹、濃肉湯、火鍋湯、內臟、扁豆、干豆類
(2) 限制脂肪攝取。降低脂肪的攝入,能增加體內尿酸的排出。烹調肉類時,滾水燙一下再撈出,降低肉中的嘌呤量;改以蒸、煮、燉等方式烹飪,減少油脂使用
(3) 供給適當的碳水化合物。熱量主要來源應是植物性食物,如麵粉、米類。但勿過量,因為糖也會增加尿酸的生成與排出量
(4) 充足的維生素和鹼性食物。大量的維生素B和C,能促進組織內淤積的尿酸鹽溶解。尿酸在鹼性環境中容易溶解,許多蔬菜和水果是鹼性的,能鹼化尿酸,又能供給豐富的維生素和無機鹽。
(5) 充足喝水,禁酒、禁甜飲料。充足的水分有利尿酸排出;酒精提供嘌呤的原料,如啤酒就內含大量嘌呤,痛風者別多喝;飲料中的果糖也影響尿酸代謝,不利痛風緩解及控制
(6) 限制每日總熱量,控制體重。限制總熱量,但切忌短時間內減重太多,避免酮血症。酮體和尿酸競相排出,使尿酸排出量減少,急性痛風恐發作
(7) 痛風者不宜劇烈運動。運動激烈、出汗過多、身體失水,進而使血容量、腎血流量減低,影響尿酸排泄,易引起短暫性高尿酸血症。
(8) 防受寒、避免過度勞累。著涼、過勞會使人體自主神經調節紊亂,引發體表及內臟血管收縮,讓尿酸排泄減少。寒冷季節、氣灣驟降,痛風病人更要保暖,不妨穿襪子保暖,但襪子不能太緊,也要避免太勞累和精神緊張
(9) 痛風發作時,一定要穿寬鬆的鞋
(10) 細糧(精緻穀類)為主。每日主食建議以細糧、精糧為主,因為各種粗糧中的嘌呤含量、明顯高於細糧。

朋友招待吃痛風餐,盛情難卻,也要儘可能節制;平常更要遵循醫師叮嚀的輔助療法,急性痛風才不易發作,免得多受罪。

檢視詳圖

🦽人工髖關節🦵置換👴 病患
🦯術後復健🦼生活注意事項
文/復健部 👨‍⚕️蔡宇青 資深治療師


手術置換人工髖關節後,早期由於肌力尚未復原,更須避免人工關節脫位,日常生活與動作、得處處留意!

●以下細節務必謹慎●

1.平躺時,雙腳儘可能伸直、支撐平穩。仰躺或側躺時,兩腳間宜夾枕頭。

2.平躺或坐著時,雙腳不可交叉,亦不可向內轉。

3.坐著時,身體勿向前傾;穿鞋襪時請人協助或利用特製輔助器具。

4.坐姿時,保持患肢與身體角度大於90°,膝關節不可高於髖關節。
a.勿將腳踩在小板凳上
b.儘量不坐低矮凳子;坐高度適當的椅子,上面放個椅墊分散壓力。
c.馬桶旁放個較高的座椅、可撐可坐,兩階段挪移、再坐上馬桶。

5.坐車挪身時,患側先進入,坐穩後再移動健側腿。

6.若使用浴缸,旁邊應備個椅子,先坐上椅子、穩定後再挪動,患側先入浴缸。

7.身體轉換方向時,勿採以腳為軸的方式,應以小步伐慢慢轉動。

8.使用助行器或拐杖行走;之後漸增加行走時患側之載重量,最後達到完全載重。

9.上下樓梯、移動有先後!
◆上樓:健側先上,患側其次,最後是拐杖
◆下樓:拐杖先下,患側其次,最後是健側。

●術後復健及物理治療●

1.熱敷,增加血液循環 2.向量干擾波,減少發炎降低疼痛
3.肌力訓練 4.行走訓練

●人工髖關節術後治療運動●

1.足踝運動:平放雙腿,將足踝豎直、下壓,來回運動。
2.於患肢膝下放置一毛巾捲或柔軟物,伸直膝蓋再放鬆。
3.緩慢將患肢弓起至適當角度,維持約五秒,再緩慢伸直。
4.以臀部為重心,患肢緩緩用力曲起、再放鬆伸直。
怕開刀? 【PRP】治療 長期疼痛、關節退化痛
聽過PRP? 您知PRP注射怎麼作?
實拍 讓您一目了然...
從: 抽血→ 分離萃取→ 超音波導引注射…
不保留!讓鄉親認識全新的醫療觀念。


#自體血漿血小板 PRP #增生注射治療
#超音波導引 直達病灶 #精準度更高
從自己血液萃取 #生長因子
#無副作用、 #無過敏
再生&修補軟組織 效果更佳
文/ #復健科吳明哲醫師






『PRP』是什麼?有這麼神?中文稱為『自體血漿濃縮血小板』注射治療,國內外名人或運動選手(如:高爾夫球星老虎伍茲、職業網球明星納達爾、美國職棒投手大谷翔平…等)都曾經借助PRP處理關節退化或肌腱韌帶受傷問題,獲得不錯療效,讓PRP跟著聲名大噪。

◆ 不開刀! 注射、增生、修補、自癒…
治療疼痛與退化新利器

PRP治療、是從自己的血液中找良策!先抽血、放入特製的試管、再送進機器,利用離心原理、從血液中分離出濃縮血小板,這時、血液中5-10倍的生長因子,被集中在濃縮血小板中,馬上注射到退化的關節、或是受傷肌腱與韌帶病灶處,讓自己的生長因子、直接促進軟組織再生、並修補受傷的軟組織,是不是很聰明呢?

經驗豐富的醫師評估過後操作,還會借助超音波影像導引、提高注射的精準度,讓濃縮的自體血小板、直達修復區,生長因子就位,刺激再生、也提供養分,讓修復效率事倍功半!中度的關節退化問題或各種急慢性疼痛,患者又不想開刀,目前醫師會建議這個治療的新選擇。

◆ 提取自己血液的生長因子 無副作用、無過敏
再生&修補軟組織 效果更佳

PRP注射、也是增生療法的一個選項,因為從自己的血液取材,對身體組織無刺激性、無副作用,更沒有感染或排斥問題。臨床上可應用於急性肌肉及韌帶扭傷(如:足踝韌帶受傷、前後十字韌帶受傷…),慢性肌腱炎(如:久治不癒的網球肘、肩部肌腱炎、阿基里斯腱炎、與其他的肌腱發炎破裂…),骨折與關節退化(如:膝關節退化,、髖關節退化施打過玻尿酸但效果不佳者…)

一般增生療法、注射高濃度葡萄糖,以單次治療效果比較,PRP注射的自體血漿濃縮血小板、再生及修復軟組織的效率更高,大約是葡糖糖增生注射3~4次的效果。PRP治療、目前健保未納入給付,必須自費。療程是每星期施打一次,依症狀嚴重程度、醫師會評估並建議施打1~3次不等。

本院已引進PRP注射治療。鄉親長輩若有相關需求與疑問,可掛診本院【復健科吳明哲醫師】,提供評估與建議。

MUSIC FROM
Jay Jay by Kevin MacLeod YouTube音樂庫: https://www.youtube.com/audiolibrary_...
作者其他背景音樂作品播放清單: 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AFWB2...

檢視詳圖

#滑雪跌傷 #膝蓋劇痛 #前十字韌帶撕裂
術後仍痛、半年不良於行…
【#PRP注射】治療 加速 #受損組織修補
不積極治療? #膝關節恐提早退化惡化!!
#痛?#別再拖了!
◎ 文 / 復健科 吳明哲醫師


年約60的王先生,曾任服務業資深主管,退休後仍熱愛運動。去年底,安排了一趟東北亞滑雪之旅,儘管身手矯健,但雪地上、幾次剎車不及跌倒,事後膝蓋一直隱隱作痛。回國後膝痛更惡化,痛到無法走路,就醫檢查、發現是『前十字韌帶』嚴重撕裂傷。

勇敢接受手術,開刀進行縫合修補,雖然部分恢復,但術後感覺膝蓋仍然疼痛無力,而且無法像先前一樣正常彎曲,走路也不能走太遠,爬樓梯更是吃力。

經過半年中醫針灸治療,膝蓋疼痛問題始終難以解決,經朋友建議來本院復健科求助疼痛門診,醫師直接使用超音波檢查,發現他膝蓋關節有積水現象,而且前十字韌帶的狀況也不穩定,研判是前十字韌帶撕裂傷仍未修復完全、軟組織尚未痊癒,造成持續疼痛。

醫師找到問題癥結,立即抽吸出關節內的積水,叮嚀後續復健。患者希望早日擺脫膝痛反覆困擾,醫師建議他接受超音波引導前十字韌帶的『自體血漿血小板(PRP)注射治療』,而這也是目前處理前十字韌帶受損、最有效的治療方式之一。

因為前十字韌帶負責膝蓋伸展時的穩定度!若受傷了又未徹底治療,拖久了,前十字韌帶受損持續惡化,還可能引發膝關節提早退化,更加麻煩。因為我們起身走動,只要用到腿、膝蓋就承受全身重量,伸直時、就拉扯前十字韌帶,萬一韌帶已受傷受損,又沒獲得積極治療,反覆活動再衍生新傷害跟新發炎,光靠休息跟日常營養,自體修補的速度永遠趕不上持續累積的損傷,導致韌帶的撕裂處遲遲無法修復痊癒,疼痛也跟著反覆困擾…

患者作完PRP注射,一個月後回診,膝蓋疼痛減低,關節活動度也大幅改善;醫師再用超音波檢查,前十字韌帶的穩定度也有明顯改善。因為自體血漿離心萃取的血小板,含高濃度生長因子,精準注射至病灶處,提供充分的修復材料與養分,提高修補的效率。醫師建議他再作一次PRP療程,輔以葡萄糖增生注射,讓前十字韌帶更進一步完整癒合。

但,醫師提醒,前十字韌帶或重要肌腱受傷時,除了增生注射、PRP注射這類積極治療,也要自立自強!搭配復健及日常鍛鍊,如:被動關節活動,肌力訓練,及本體感覺訓練,強化周邊組織的支撐力,降低受損部位負荷,恢復得更完全,也降低再次受傷的風險。

若您的膝蓋受過傷,不明原因長期腫脹,或韌帶肌腱受損、手術後恢復仍不理想,歡迎諮詢本院復健科疼痛門診,接受進一步檢查跟治療評估,別再忍痛、一再拖延而錯過了醫治復原的黃金時間。

檢視詳圖

三餐不定時、休假暴飲暴食?
抽菸、喝酒、嚼檳榔…
【恣意飲食 也是現代文明病?】
不能輕忽的『功能性消化不良』
文/ 肝膽腸胃科 何家奭醫師


工作趕趕趕,三餐老是在外,午餐常變午晚餐;晚餐草草解決、繼續加班!終於下班,唯一慰藉就是找朋友逛夜市、吃宵夜,有時喝兩杯小酒紓壓…偷偷點頭,懷疑說的就是您?

職場多年後發現 #上腹痛、#上腹悶脹、#食欲不振、#噁心、#嘔吐感…不舒服的次數愈來愈頻繁,偶爾還 #冒胃酸、#胃痛?#吃胃藥也只能治標?您可能得小心【功能性消化不良】的傷害。

胃腸肝膽科何家奭醫師指出,台灣人有消化不良症狀者約20%~30%!臨床常見:胃酸分泌異常、胃部黏膜發炎、胃腸道蠕動收縮功能異常、胃腸道感覺耐受力異常…等。

食物通過食道、進入消化道的第一關就是胃;為了消化食物、促進營養素吸收,胃黏膜的壁細胞會分泌消化液,就是『胃酸』;它是pH值1.5〜3.5的強酸!且主要成分就是鹽酸。

但胃酸對食物消化相當重要,強酸還能殺死食物中大部分的細菌,它能分解食物中的結締組織和肌纖維,使蛋白質容易消化,酸性環境也替胃液中的胃蛋白酶提供了有利條件,更有助消化吸收。但倘若胃酸分泌過量,反而會引發人體反胃、吐酸水等不適症狀。

何家奭醫師表示,#功能性消化不良 幾乎快成 #文明病!現代人工作、業績、考試壓力大,情緒波動也大,中樞或周邊神經傳導物質易分泌失調,連帶讓胃的收縮減緩,胃酸和胃壁黏液分泌功能也紊亂;三餐不定時、閒暇又暴飲暴食、喜歡油膩或刺激性食物,#腸胃道恐累積慢性損傷;若還抽菸、嚼檳榔、喝酒,更會 #刺激胃酸大量分泌,#嚴重傷害胃壁和胃黏膜,胃的排空機能障礙會造成飽脹感,也容易噁心想吐,其中 #酒精更會直接損傷胃黏膜細胞。

何家奭醫師特別提醒,您如果常出現:#胃痛、#胃脹、#溢酸、#燒心、#口苦、#口臭、#噯氣、#腹瀉、#便秘、#便血…等症狀,就應該 #儘快找醫師作檢查,早發現,早診斷,早治療;就怕胃炎反覆的發作、萬一再惡化成胃潰瘍、胃穿孔、甚至胃癌,就很麻煩。

#顧腸胃,關鍵藏在 #生活細節!不暴飲暴食,進食細嚼慢嚥,三餐儘可能定時,餐吃七分飽,睡前兩小時少飲食,戒宵夜、戒酒、戒煙、戒檳榔,少吃油膩、又酸又辣、刺激性腸胃的料理,糯米糕點或難消化的、也適量食用。更重要!定期健檢時可諮詢醫師、是否需作 #消化道內視鏡檢查,腸胃健康,人才健康。

檢視詳圖

咽喉緊縮?沙啞?呼吸窘迫、#吸氣有雜音?
空氣、壓力、運動、刺激引發 #誘導型喉阻塞
(inducible laryngeal obstruction, ILO)
容易被誤當焦慮症或氣喘的疾病
#胸腔內科 #吳仁光醫師

醫院裡,某位女同事一早進門,同仁如常互相問早,唯獨她想回應、卻沒聲音,還作了一個勒喉嚨的動作…來不及解釋,就看著她急忙奔到櫃檯,拿出健保卡要掛胸腔內科的門診。

輪到看診,喝了點溫水,她才能勉強費力出聲、搭配比手劃腳,告訴醫師,兩周前作完胃鏡後,突然感覺喉嚨像被東西勒住,發音沙啞、幾乎快講不出話來,而且連呼吸都有喘鳴聲。於是當晚就求助住家附近的耳鼻喉科,內視鏡檢查呈現聲帶腫脹、無法擴張,她整夜睡不好!稍後入住其他醫院,被當作哮喘急性發作來治療,症狀卻始終沒獲得明顯改善,她強調以前根本不曾有過哮喘病(氣喘)。胸腔科吳仁光醫師從症狀研判,並不像常見的氣喘發作,倒是比較像『誘導型喉阻塞』(inducible laryngeal obstruction, ILO)。

吳醫師表示,臨床發現有少數人面臨壓力、受到情緒刺激,吸到冷空氣、髒空氣、刺激物,胃酸刺激,或是運動,不久後就感覺咽喉緊縮起來,突發式的聲音沙啞,甚至連說話都有困難,呼吸窘迫,甚至突然喘不停…內視鏡一檢查,發現聲帶吸氣時無法擴張、呈現阻塞的現象!

有趣的是,臨床診斷上,這類病人常容易被懷疑是焦慮症、精神官能症或是氣喘,因為病人突發式的症狀呈現,呼吸的雜音,都跟哮鳴、喘鳴的聲音一樣!但經驗豐富的醫師會更仔細聽,結果發現病人是在『吸氣時』雜音比較大;而典型氣喘、多是『吐氣時』聽到雜音,兩者有很明顯的不同!

『誘導型喉阻塞』是2015年由美國胸腔協會、歐洲呼吸學會、歐洲耳鼻喉協會共同定名,且於日後發表的臨床診治指引。別名:【外展肌痙攣性肌張力障礙】或【外展肌痙攣障礙】,以往的名稱為「聲帶功能異常」( vocal cord dysfunction, VCD) 。

通常聲門上(咽前褶皺aryepiglottis)阻塞較常見;通常並非聲帶功能的問題,而是『聲帶外展肌』痙攣障礙。病人常見三種典型症狀:咽喉緊縮;聲音沙啞、甚至無法發聲;呼吸困難、吸氣時有雜音或喘鳴。但並非三種症狀都會同時出現,有時可能只有一種呈現。這種疾病早在1884 年就由Dunglison 醫師首先發表臨床症狀,接近一百年後,因為喉鏡( laryngoscopy )廣泛使用,才陸續增添許多診斷的案例。

外展肌痙攣障礙的表現,最常見於青春期早期,女性更常見。咽前褶皺(aryepiglottic folds) 和楔形結節(cuneiform tubercles),青少年的聲門上開口比成人相對狹窄,所以更常出現聲門上阻塞。運動誘發的喉阻阻塞特別命名為Exercise-induced laryngeal obstruction (EILO),是指當運動時誘發,位於聲帶或聲帶上端氣道的狹窄。

這些患者通常經由耳鼻喉科的喉鏡,或胸腔科醫師操作支氣管鏡,得到確切的診斷。或者是經由肺功能檢查,呈現上呼吸道阻塞的症狀,但書都是必須在病症發生時、才會呈現典型的變化。

治療上,因誘發的原因而異,最好經由專科醫師排除其他診斷後,做成最妥適的建議。

檢視詳圖

2020年 疫情應變 感管院內演練
※演練背景為【模擬狀況】
※非發生實際案例
設定假想突發、逐一演練,
應變計畫驗證、有備無患。
同仁們、實際動員參與...
你們是最棒的!
認真參與、認真找問題…
演習、也是難得的觀念精進~




music from: Cry by Vibe Tracks YouTube音樂庫: https://www.youtube.com/audiolibrary_... Extinction Level Event by Jingle Punks YouTube音樂庫: https://www.youtube.com/audiolibrary_... Moving Over by Silent Partner YouTube音樂庫: https://www.youtube.com/audiolibrary_...

檢視詳圖

👯姿勢不良 🧑‍🦽頻繁彎腰
🧘椎間盤壓力大 引爆下背痛
避免犯錯 有痛速治 落實保養
🥳不讓疼痛反覆發作
文/ 復健部 徐嘉婧 職能治療師


◆下背痛問題起因◆

(1)經常彎腰,腰椎長期彎曲或過勞受傷,造成脊椎與週邊肌肉韌帶的壓力。
(2)25歲過後,椎間盤纖維環開始出現退化,椎間盤的結構也因此變得較弱。
(3)日常動作,脊柱同時彎曲及轉動時,椎間盤的受力最大!應避免不良姿勢與動作,尤其坐姿時的彎曲對椎間盤的壓力最大。

● 補充說明:
若坐姿太過前傾,下背部會拱起、反而使肌肉持續緊繃,久之變痠痛;
坐姿太後仰,身體下陷、下背部結構受力更大,很容易痠痛、長期更會損傷椎間盤。

◆下背痛會產生哪些不適症狀?◆

腰部肌肉疼痛,有時會延伸到臀部;若椎間盤突出,膝蓋以下的小腿、腳趾等,可能有刺麻疼痛;若稍活動、痛感有改善,可能跟脊椎滑脫有關;其他疾病引發的下背痛,可能伴隨噁心、腎功能問題或其他症狀。

◆下背痛預防措施◆

避免原地扭轉,改用移動雙腳來轉身;儘量用蹲姿代替彎腰,減低下背壓力;避免長時間重複活動或靜態姿勢;搬運物品時要盡量靠近身體,以避免扭轉或彎曲脊椎;椅子加背靠,使腰椎維持在舒服伸直的姿勢,需長時間久坐的患者,維持稍微往後傾斜、下背部有依靠,比挺直坐姿更舒適;睡覺時使用記憶床墊,讓腰椎與床面服貼;減少下背部脊柱承受壓力,平躺睡姿時不建議雙膝彎曲;居家常用物品應放置於「胸部~腰部」高度,好拿取、負荷小。

◆預防下背痛 抬舉搬物之正確方法◆

●伸手拾起地上物品,背部挺直,髖關節屈曲,一條腿往後抬。(圖1.)
●背部打直!腿部發力將物品抬起,雙手同時協助收緊腹部肌肉!
切記不可憋氣,以流暢動作將物品拿起,避免急促而猛烈的動作。(圖2.)
●一腳在前、一腳在後,穩穩蹲下,雙腳與肩同寬,一樣腿部肌肉用力,腰部不彎。(圖3.)

◆職能治療 處理下背痛患者之策略◆

(1)職能治療能使用放鬆技術、生物回饋的方式,訓練肌肉及動作控制。
(2)評估下背痛起因,先詢問疼痛相關病史及疼痛位置,以及執行哪些活動或姿勢時會引爆疼痛。
(3)了解個案生活能力及完成任務的方式,實際模擬並觀察執行狀況,從任務表現程度評估個案的功能限制,以確定介入的治療計畫。
下背痛,若無法釐清病因並解決,反覆發作機率很高。若是內臟問題,如腎結石,請趕快就醫;若單純拉傷撕裂,即使疼痛逐漸緩解,傷後仍須持續鍛鍊,強化腹部、背部的核心肌群,肌力強、結構穩,預防再受傷。臨床發現,休息修補後,90%下背痛患者六週內能重返崗位,1%患者工作超過一個月後、仍有慢性疼痛。正確人體工學觀念很重要,避免犯錯、落實保養,不讓疼痛反覆襲擾。

檢視詳圖

別讓『肌少症』、傷害親愛的長輩!
看影片、勤動作!減緩肌肉流失…
復健部 總治療長 為長輩規劃
四個簡易的 肌力訓練運動
居家常作、元氣滿滿、肌肉壯壯…


記憶中,健步如飛、體力充沛的長輩⋯轉眼幾年,吃力爬上樓就不想再下樓…只能住樓下孝親房…長輩活動力愈來愈差?怕跌倒、索性不出門?

據研究,30歲起、人的肌肉慢慢流失;50歲後,肌肉量減少逐年更快。「肌少症」,嚴重威脅高齡族群。

它不僅增加骨頭關節的負擔,升高跌倒、骨折的風險;長輩愈怕、愈不活動,肌肉流失的速度還會更快,更容易衍生意外、甚至死亡。

「居家肌肉訓練」不能省!請長輩依不同時段,在安全環境下,參考練習運動操作喔!




一、起床前及睡覺前平躺姿勢下:
●橋式運動:膝蓋彎曲,雙腳與肩同寬,臀部抬起,從胸口到膝蓋呈一直線,可依自己的狀況讀秒及計次,訓練軀幹穩定度及下肢肌力耐力,這個運動同時可以強化會陰肌肉收縮,預防或改善尿失禁的狀況。
●抬腿訓練:單腳抬起膝蓋伸直,腳尖盡量背屈朝向自己,可依自己的狀況讀秒及計次,強化股四頭肌肌力耐力,同時可預防或改善退化性關節炎。

二、起床後或睡覺前坐在床緣時:
●腹肌訓練:雙手抱胸,身體後仰雙腳離地,髖與膝關節仍維持90度彎曲,可依自己的狀況讀秒及計次,訓練軀幹穩定度(特別是腹肌強化)及下肢肌力耐力,可避免站立下,被外力不小心從前推撞即跌倒的意外。
●蹲馬步:雙手放膝上,雙腳與肩同寬,軀幹向前,臀部離床一拳頭高,做蹲馬步的動作,可依自己的狀況讀秒及計次,以增加軀幹穩定度及下肢肌力耐力,可避免起坐轉位時的困難及跌倒。

活得久不如活得有品質,以上安全又不花錢的運動,強烈建議慢慢練習變成習慣,讓最親愛的家人或自己,不會受困於肌少症,而都能夠擁有健康的老年生活。

music from : Ipanema_Daydream By Bird Creek https://bgmfree.page.link/BGM

檢視詳圖

受傷、難免留疤,
就怕癒後疤痕…又醜、又麻煩!
難看的疤痕 ★外科手術補救★
常見的 【蟹足腫】、【肥厚性疤痕】
文/ 一般外科 張伍泰 醫師


愛美惜皮,皮膚出現難看甚至怪異的傷疤,任誰都很難開心!受傷留疤,小則影響美觀,大則造成心理壓力,社交活動退卻。

皮膚因切割、摩擦、壓砸、燒燙傷,甚至抓傷、感染、潰瘍…難免造成傷口,妥善醫治照護,組織自行修復,傷口一段時日後多能癒合。癒合後的疤痕,若顏色淡淡、淺淺、表面平整,還能放心;就怕疤痕像蜈蚣突起來或不規則狀,不但醜、恐還影響皮膚機能。

很醜的疤痕有兩種,專業名詞叫『蟹足腫』或『肥厚性疤痕』。原因出在皮膚受傷後、身體組織過度反應,局部的纖維母細胞(Fibroblast)增生及膠原蛋白(Collagen)過度生成。

『蟹足腫』,是纖維組織的增生,超過受傷的範圍,侵犯傷口旁正常的皮膚組織(疤痕形狀像蟹足一樣而得名),且不會自然消退,手術切除後仍容易再生。但『肥厚性疤痕』的範圍只限於受傷處,且隨時間會逐漸縮小、變軟。

這兩種疤痕均會造成美觀及功能上的障礙,常見病人因此求助外科醫師!新聞中也偶爾看到打耳洞、刺青、紋眉、刀傷、車禍傷口…等,變成外突的疤痕、甚至肉瘤的案例。

減少疤痕形成的方法,可由降低其所致的可能原因來著手。例如好發的特殊部位,如胸部、耳朵等,或有疤痕形成的基因體質。傷口感染或傷口癒合期太長,或處理傷口時有太大的張力,或不適合的縫合材質或方法等,均可能導致疤痕形成。

目前對疤痕處理的對策,方法有:病灶內類固醇注射,冷凍療法,雷射,放射治療,壓力衣,矽膠片加壓,均有醫師採用。除了單一治療,也有醫師採多種合併使用的治療。

當然,最迅速確實的處置方法,還是外科切除縫合或加植皮手術,日後再加矽膠片加壓或類固醇注射,幫病人妥善解決疤痕問題。

疤痕治療的方式非常多樣,建議跟醫師討論,針對疤痕的部位跟性質、審慎評估,採取適當的治療方針,求得最佳效果,跟疤痕說BYE BYE。